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真正的英雄,没有故事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原文

本句出自孙武《军形篇》,原文如下: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创造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捕捉战机攻胜敌人。做到不可战胜,就会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敌人出现空隙,就乘机击破它。因而,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不一定使敌人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测,但不可强求。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兵法上有五项原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度产生于土地的广狭,土地幅员广阔与否决定物资的多少,军赋的多寡决定兵员的数量,兵员的数量决定部队的战斗力,部队的战斗力决定胜负的优劣。所以胜利之师如同以镒对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攻击弱小的敌人;而败军之师如同以铢对镒,是以弱小的军事实力对抗强大的敌方。高明的指挥员领兵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中的“形”。

解读

简单说就是,善于打仗的人获胜,没有人夸他有先见之明,没有人夸他用兵神勇,因为他用不着出师就取得了胜利,他的获胜在都是计算好了之后,稳稳当当的胜利。

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真正的人生赢家,也是看似平淡无奇,无故事。

这和中医的“上医治未病”理念是一个道理。真正的“上医”,最高水平的医生,不是治病,是治未病,在你还没生病的时候给你治!所谓“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有一种斯诺克高手,一场胜利下来基本没有高难度进球,因为他们打完每个球都能让白球停在容易进下个球的位置,从而使每个进球都很容易。

所以,孙子兵法的计,不是谋,不是出主意、想奇招;而是全面准确地计算敌我双方实力的差异。孙子从五事七算的角度,把战争之前需要计算的事项一一列出,从实力计算中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由此算出这仗能不能打,不能打就要躲起来,不能有侥幸心理。

李广和程不识

李广和程不识,两人同朝为将,为当世双雄,却命运殊途。李广一生败多胜少,最终自刎而亡,却以“飞将军”的美名彪炳千古,程不识少有败绩,号称“不败将军,身后却湮灭无闻”。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的悖论?深究起源,在于两人的战争观不同。李广是个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将军,平时不注重队伍的训练,仗着无敌的才气,敢于孤军深入敌营,以身犯险。程不识恰恰相反,治军极为严谨,平时操练不懈,出战时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稳打稳扎,不打没把握的仗。

观念的背后是心性。选择“先胜后战”,意味着过程就没那么精彩了,相反却是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以及耐心的等待。而贯穿整个过程的是“寂寞”,不仅身前寂寞,恐怕连身后也要寂寞。

“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

利弗莫尔和巴菲特

看利弗莫尔的自传体《股票作手回忆录》,可谓精彩纷呈,充满人生起伏的戏剧性,可读性极强。相比《股票作手回忆录》,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从故事性而言要枯燥乏味的多,因为在巴菲特长达60多年的投资履历中实在缺乏戏剧性的反转,甚至失败的投资案例也很少。他的事业与他的财富一样,是一副持续不断上扬的K线图,少有波动。

在投资中,巴菲特从不盲动,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典型的“先胜后战” 。而在生活方面,巴菲特的一生更是平淡如水,甚至可以说缺乏情趣,以至爱妻苏珊离他而去。巴菲特为此深感痛苦,这是全书里少见的巴菲特的情绪波动,另一次是他父亲去世。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苏珊离去后,巴菲特仍然与其保持着家人一般的关系。感情的变故也并没有冲击到巴菲特的投资。理性、理性再理性,可谓是巴菲特一生的写照。

巴菲特如今誉满全球,但他如果选择在60岁退休,大概没太多人会认识他,他99%的财富是在他53岁以后获得的,相比而言,当摩根请求利弗莫尔放过股市的时候,利弗莫尔才30岁!

5 1 vote
Article Rating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