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一梦》到《澄明之境》:青泽的投机悟道之路

“君子忧道不忧贫”。青泽将自己的期货投资之路,划分为“上山”(由术入道)与“下山”(道以致用)两个阶段。这条路孤独而漫长,始于对财富的渴望,却意外地走向了对投机之道的探索。

一、《十年一梦》:字字血泪的内心独白

十多年前,青泽出版了《十年一梦》,这本书至今畅销不衰,成为金融图书中的一个奇迹。然而,他本人对此却怀着复杂的心情。

这本书本不是写给读者看的,而是一颗孤独心灵的内心独白,目的是给自己十多年的投资人生一个交代。

泰戈尔有一句诗:“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青泽想记下自己在市场飞过的踪影,所以写得格外坦诚,对自己失败的经历和感受,没有任何隐瞒。或许正是这份真实,让无数投资者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然而,青泽也清楚地认识到这本书的局限性:

  • 感悟尚浅: 一个仅有十年投资经历的人,思想能有多深刻?
  • 逻辑矛盾: 书中的操作方法和投资逻辑,存在前后不一致甚至错误的地方。
  • 事与愿违: 本意是想用自己的教训警示风险,却无意中让很多人将此书奉为“秘诀”,引人走上投机的不归路,这让他深感内疚。

他反复强调,这本书若有价值,绝非因其文笔或才华。“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无数金钱和痛苦绝望堆出来的。如果在读者看来这本书字字珠玑,那么在我看来这本书字字血泪。”

二、一夜暴富与少年得志:入错了行与人生大不幸

青泽的投资人生,始于1992年,几近无聊。用他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我的生活就是投资,投资就是我的生活。”

谈及1995年“327国债事件”中一夜暴富690万的传奇经历,他如今的感悟只有两点:

  1. 入错了行: 这件事恰恰说明他赌性太重,个性也许并不适合做期货。
  2. 少年得志,乃人生之大不幸。

这份辉煌转瞬即逝,他很快就把赚来的钱赔光。随着投资生涯陷入绝境,他才开始痛苦地思考失败的根源,并踏上了探索期货投资成功之道的“斯芬克斯之谜”。

三、何人宜投机?德川家康式的耐心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做期货?青泽在培训交易员的过程中发现,即便传授了同样的思想和策略,最终的成就也差异巨大。他引用了一个关于日本战国三杰性格的经典故事来说明:

织田信长:“杜鹃啊,你快叫,不叫,就杀了你!”丰臣秀吉:“杜鹃啊,你快叫,不叫,我总会想法子让你叫!”德川家康:“杜鹃啊,你快叫,不叫,我就一直候在这里,你早晚会叫的!”

青泽认为,德川家康的耐心最适合做期货。 而织田信长那种“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哲学,在市场中会死得很惨。大多数投机者则像丰臣秀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对于“丰臣秀吉”们,孟子的“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是最好的解药。聪明的“猪”,不应琢磨如何长出翅膀,而应努力去寻找风口。

四、何为投资家?理性指导下的自我克制

青泽认为,一个真正的投资家,其本质特征是“行者”、“忍者”,而非“学者”、“智者”。他更看重品格意志的培养,而非单纯的智性训练。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对哲学家做过一个定义:什么是哲学家?指的是在理性指导下,能够保持自我克制的人,而不管他知识多少。

青泽认为,这句话完美地定义了什么是一个 投资家

五、思想的四次跃迁:从心由境造到境由心造

青泽坦言,如果不是早期投资的惨痛失败,他绝不会去思考投资哲学这类“莫名其妙”的问题。人只有被逼到绝境,才会去思考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在他的投资思想演化中,有四次意义重大的突破:

  1. 导师的引领: 早期失败时,偶遇杰西·利弗莫尔的《股票大作手回忆录》,那种相见恨晚的震撼,让他立刻将里费默奉为精神导师和投机领域的引路人。
  2. 哲学的启迪: 2000年前后,康德哲学的思想让他完成了世界观的重大转变——从追求市场本质,转向“人为市场立法”。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从“心由境造”转变为“境由心造”。这是他建立自己投资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
  3. 理论的纯粹: 2005年前后,他意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优缺点,试图“兼收并蓄”只会导致混乱。他明白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确立了投资理论选择必须保持 唯一性纯粹性
  4. 信仰的力量: 他最终认识到,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哲学与理论,如果不能从“知道”迈向“相信、信任、甚至信仰”的境界,一切知识和智慧都将毫无意义。人类思维和行为最强大的动力,就是信仰的力量。

六、从“忧道”到“接地气”:一个书生的下山之路

青泽曾将“君子忧道不忧贫”作为座右铭,这源于他求财失败后被迫走向求道的历程。但他也坦承,这种思想曾让他陷入另一种极端——书生气太重,知识分子的清高与自负,成了他投资人生中最大的障碍。

他曾不屑于参加各种行情研讨会,内心有一种愚蠢的自负,觉得自己掌握的是高级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根本用不着讨论具体品种的走势。

他后来反思,十年一梦,“由术到道”只是完成了“上山”那一半。但“高处不胜寒”,最终目的依然是为了“下山”建功立业。他追求的“道”,不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空洞理论,必须“接地气”。一套良好的操作思路,必须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高度重视当下的宏观氛围、基本面信息和市场情绪。

七、团队的尝试:一场注定失败的实验

2005年后,青泽开始尝试团队化运作。初衷很单纯:抓住更多机会、管理自身行为、做好风险控制。然而,这个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让他对交易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 知识可传授,经验不可传授: 助手可以学会他的理论和工具,但无法从整体高度对信号进行取舍。事后看来的好机会,在当下往往需要经历多次失败的尝试才能抓住,这种配合无法实现。
  •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他意识到,投资成功的核心不是抓住更多机会,搞“攒鸡毛凑掸子”的策略,而是在少数好的机会上重仓出击,将机会用到极致。
  • 知行合一的根源在自身: 他希望助手能阻止自己的非理性操作,但后来发现,这想法幼稚之极。一个交易员知行不一,表象背后是其思维方式、投资理念和心理心态存在致命缺陷。这些问题,只能由他自己解决,外人根本帮不上忙。

通过这次失败的尝试,青泽更加确信,期货交易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游戏,需要自我独立决策,并承担最终后果。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