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信仰才是灵魂的拯救者,是投资智慧的坚实基础。以平和心态看待成败得失,将成功的事情简单重复地去做,这是投资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为何谈信仰?市场搏杀后的终极追问
青泽坦言,将投资与信仰联系在一起,并非始于玄思,而是源于几十年市场搏杀后的切身体悟。他深刻体会到,投资的成败,主要根源不在于外在市场,而在于投资者自身。面对内心深处的欲望、动摇与怀疑,以及市场外在的诱惑、欺骗与动荡,他最终认识到,信仰的力量与投资成败休戚相关。
什么是信仰?青泽引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来解释:
有人问贤者:“信仰是什么?”贤者反问:“你走过大桥吗?桥上有栏杆,你过桥时扶它吗?”“不扶。”“那么,栏杆对你没用了?”“当然有用,没有它护着,我会害怕掉下去!”贤者说:“那么,信仰就是桥上的栏杆!”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与市场中,信仰为我们提供了那份虽不触摸、却不可或缺的内在安全感。
二、投资:科学、艺术,还是信仰?
青泽认为,投资既有科学的成分(逻辑、计算、分析),更有艺术的成分(悟性、敏感度、创造性)。他甚至觉得,顶尖投资家敏锐的盘感,或许与其艺术感觉不无关系。
然而,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无法彻底解决投资中最根本的难题:市场的不确定性与人性的非理性。 科学无法预测黑天鹅,艺术也无法根除贪婪与恐惧。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就是对“科学”在投资领域局限性的最好注解。
因此,青泽提出,投资最终是一种 信仰。因为只有信仰,才能在投资者孤立无援时,提供行动的终极力量。每一次交易决策的背后,都是对自身交易体系的坚定信仰。“相信什么,就有什么样的交易。”
三、思想的层次:小智为财奴,中智为克己,大智为信仰
青泽借用古语,将交易者的智慧分为三个层次:
- 小智为财奴: 指那些费尽心机、投机取巧,企图用小聪明打败市场的人。他们被输赢得失捆绑,沦为金钱的奴隶,反而赚不到钱。
- 中智为克己: 指懂得自我控制,在没有机会时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的投资者。他们懂得投资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反而更有可能成功。
- 大智为信仰: 面对市场的诱惑与内心的骚动,只有信仰才是灵魂的拯救者。有信仰的投资者,心灵纯粹,思想单纯,交易思路清晰,动作简洁。他们交易的不是市场,而是一套自己坚信不疑的规则和思想。
四、从“知道”到“信仰”:一条循序渐进的修行之路
青泽将交易员思想境界的提升,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知道、相信、信任、信仰。
- 知道: 知识的接受过程,几天即可完成。
- 相信: 知道体系的优缺点,但态度是实用主义的——结果好就信,不好就不信。内心有杂念,行为会摇摆。
- 信任: 基本能做到知行合一,但在极端情况下,内心仍会动摇。能通过自我调整,恢复对体系的信心。青泽用一个走钢丝的故事来比喻“相信”与“信任”的区别:一位走钢-丝大师问观众:“你们相信我能背着助手走过去吗?” 观众狂热地大喊:“相信!” 但当他问“谁愿意骑在我肩上”时,人群死一般寂静。
观众,处于“相信”的阶段;而那位愿意承担风险的助手,则处于“信任”的阶段。 - 信仰: 内心干净、纯粹,不认为自己的体系是最好的,也知道别的方法能赚钱,但这与他无关。他毫不动摇地只用自己的方法去观察和行动,把投资当成一种信仰。这,就是青泽心目中的 “澄明之境”。他引用蒙古土尔扈特部落为信仰而战,历尽艰险东归故土的悲壮历史,来说明信仰的伟大力量。
五、投资的修行:收心、守心、修心与戒、定、慧
如何达到信仰的境界?青泽提出了两套修行法门:
1. 收心、守心、修心:
- 收心: “滔滔江水只取一瓢”,约束欲望,有舍有得,不断缩小自己的能力圈。
- 守心: 耐心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守护灵魂的纯粹和对投资信仰的忠贞。
- 修心: 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识地磨炼内心。“一个在小事上无法节制的人,往往在大事上也无法自我控制。”投资成功,先从做人开始。
2. 戒、定、慧:
- 戒(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众多理论和机会中做出取舍,只选择属于自己的方法和利润。
- 定(一心一意,内心平静): 选定体系后就不要三心二意,平心静气地看待成败。
- 慧(技术精进,由术入道): 在实践中熟能生巧,并最终对市场和自我有更深刻的认知和领悟。
六、尽人事,听天命:我命我造与坦然认命
青泽的投资哲学,看似矛盾地统一了 “我命我造” 与 “坦然认命”。
- 我命我造: 强调投资者的主体性。金融市场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你的命运由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创造,必须为之后果负责。
- 坦然认命: 强调对不确定性的敬畏。任何体系都有其不完美性,黑天鹅事件也无法预料。该做的都做了之后,对于无法控制的结果,要坦然接受。
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 “尽人事,听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