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听之下,哲学与金融交易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对于在中国期货市场沉浮二十余载的传奇人物青泽而言,对其交易命运产生最重大影响的,恰恰不是经验或技术,而是投资哲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困顿中的转向:从赌徒到思想者
青泽是哲学专业出身,但在他投资生涯的早期,所学知识并未派上用场。那时的他,与市场中大多数人无异,是一个疯狂买卖的赌徒。1995年的“327国债事件”,他曾在一天之内爆赚690万,一度以为自己已勘破天机。然而,辉煌转瞬即逝,他很快发现,赚来的钱又都输没了。
期货市场对他而言,变成了一个只吞不吐的“老虎机”。山穷水尽之际,他被迫开始反思:第一,我是怎么把钱亏掉的?第二,市场交易中,到底有没有一条确定的成功之道?
正是这种对根本性问题的追问,让这位昔日的“赌徒”,踏上了投资思想者的求道之路。他发现,西方哲学的严谨逻辑,能帮他更深刻地认识市场;而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则成为他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二、康德的启示:人为市场立法
青泽的投资哲学,其核心思想源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在接触康德之前,他与大多数人一样,深受“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观念影响,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试图破解市场价格运行的“规律”。然而,无数次碰壁后他才恍然大悟:金融市场的特征就是善变,市场是混沌的,运动没有必然规律。
此时,康德的先验哲学给了他“茅塞顿开”般的启迪。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写道:“理性只是洞察到它自己按照方案造出的东西……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理性必须一只手拿着原则……另一只手拿着自己按照那些原则设计的实验,走向自然,去向自然请教,但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而是以法官的身份,强迫证人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核心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立法
康德的这段话的核心观点是:人类的理性(知性和理性)在知识的形成中,是主动的立法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将科学研究的过程比作法官审问证人,而不是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下面是关键部分的拆解:
- “理性只是洞察到它自己按照方案造出的东西……”
理解: 知识并非简单地复制外部世界(自然/物自体)。相反,我们的知性(理性)必须首先提供一个“方案”或“框架”,即先天认识形式(空间、时间)和范畴(如因果律、实体等)。含义: 我们能理解和认识的现象世界,是外部的感性材料经过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模具”铸造出来的。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之所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因为事物本身如此,而是因为我们只能以这种方式去认识它们。
- “强迫自然回答它所提的问题,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
批判对象: 康德批判了两种旧的哲学方法: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如休谟)只是被动地收集经验,容易被“自然牵着鼻子走”,导致知识缺乏普遍必然性。
独断的理性主义: 独断的理性主义(如莱布尼茨)则只在思辨的“空中楼阁”中工作,脱离经验,无法产生关于世界的有效知识。
新科学方法(法官): 真正的科学研究(如牛顿的物理学)不是坐等事实出现,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向自然界“提问”。科学家设计实验,利用他们先有的理论原则(法)去限定和测试自然。
- “理性必须一只手拿着原则……另一只手拿着自己按照那些原则设计的实验,走向自然……”
“一只手拿着原则”: 指的是人类先天拥有的知性范畴和理性原则(如因果律、守恒律等)。这些是人类认识的普遍必然的框架(法官手里的法律)。“另一只手拿着自己按照那些原则设计的实验”: 指的是后天的经验观察和实验。实验是按照先天的理性原则精心设计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
结论: 知识的诞生需要经验(感性)提供材料,但必须通过理性(知性)的先天原则来加工和组织。知识是两者结合的产物。
青泽将这段晦涩的哲学思想,巧妙地移植到了金融市场:
市场背后并不存在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要科学地观察市场,我们头脑中必须先形成理论、模型、假设,通过和市场比对,才能验证我们的思想是否合理。投资者应该走在市场的前面,而绝不能只是让市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如果毫无目的地观察市场,看到的只能是价格的随机波动。
由此,他提出了自己投资哲学的核心:投资的理论、模型、假设,决定了市场观察和交易。
这是一种“人为市场立法”的思维模式。市场本身并没有经纬度,但人为设定的经纬度规则,却能让我们清晰地定位世界。同理,我们在理解市场的过程中创建投资理论和模型,本质上就是为了给混沌的市场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从而为行动确立客观依据。
正如胡雪岩所说:“你有一个乡的眼光就做一个乡的生意……你有天下的眼光就做天下的生意。”
什么样的理论选择,决定了你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三、哲学的实践价值:从被动跟跑到主动布局
这一投资哲学的建立,为青泽的交易行为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1. 确立“标准在先”的原则
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凭感觉或消息交易,而是构建起明确的操作标准。这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却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奥运冠军。胸有成竹,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2. 实现从“自发注意”到“自觉注意”的跨越
大多数投资者,是被市场价格的涨跌牵着鼻子走,这是“自发注意”。而青泽的哲学,让他实现了“自觉注意”——在打开电脑前,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要看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行动。他的理论模型,就是他的“鱼漂”,只有当市场波动符合他的体系时,“鱼漂”才会动,这才是属于他的交易机会。
3. 达到“未战而先胜”的境界
根据这套哲学,虽然单笔交易成败有偶然性,但从长远看,只要按照体系操作,总体结果便是有胜算的。这让他对自己的投资未来充满信心,不会被短暂的涨跌所左右。即使阶段性做得不好,其思路也是清晰的,内心是平静的。
4. 洞察先机,而非预测未来
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成功,并非源于他们能预测未来,而是他们独特的投资哲学和市场理论,让他们抓住了市场的某些本质特征,从而远远领先于市场大众。青泽认为,高手之间的较量,绝不是技术水平的较量,而是投资哲学的较量。
四、我们都是井底之蛙与瞎子摸象
青泽的投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认知。他用两个比喻来总结:
1. 井底之蛙:
“人生就像一口井,我们都在井中,井有四方形、有六角形、有圆形,不同的井口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但我们谁也不可能爬出井口,看到完整的世界。”
2. 瞎子摸象:
“在金融投资市场,其实我们就是瞎子摸象中被嘲笑的瞎子……我的价值观、我的眼光决定了我看到的市场永远只是局部而不是全貌,只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他深深地明白,虽然自己的体系能带来优势,但也永远无法摆脱“管中窥豹”的局限性。盈亏同源,系统的缺陷必然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损失。因此,敬畏市场、控制风险,永远是投资者的立身之本。
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这个市场不缺明星,只缺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