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山原理:你看到的,永远只是市场的一角
能够影响市场的因素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按照混沌理论,答案是无限的。这意味着,任何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和理解,本质上都是片面的、断章取义的。
作者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观点:交易者通常都是用有限的思维方式,来分析无限的市场。
这就像一个数学问题:自然数和偶数哪个多?在有限范围内,自然数是偶数的两倍;但在无限的系统中,它们一样多。
同理,无论你考虑到1万件还是100万件影响市场的因素,在无限的市场面前,你所考虑的都是一样多。试图通过“综合分析”来无限接近市场真相,只是一种迎合本能、排斥不确定性的幻觉。
因此,作者提出了 “A + X = B” 的公式:
- A: 已知原因
- X: 未知原因
- B: 市场结果(价格)
无论你找到多少已知原因A,与真实价格B之间存在多大的背离,都只能说明,你忽略了更多与之平衡的未知原因X。而通常对未来走势起更大作用的,恰恰是那个未知的X。
二、树形原理:事后合理,不等于事先可知
作者用“树形”来比喻原因与结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一片特定的树叶向下寻找,必然能找到唯一的树干;但从树干向上寻找,却绝不可能找到唯一的树叶。
- 历史是确定的,未来是不确定的。
- 无论未来最终是什么结果,我们都能用已知的历史进行合理的解释。
- 但我们永远无法用固定的历史,来精准预测未来的结局。
如果未来作者在交易上成功,他会感慨每一次失败都是为成功做准备;如果他最终失败,他同样会感叹,每一次经历都为最终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就是 “事后合理偏向”。交易者能否长期获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应对这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
三-、巨变效应:原因是渐进的,结果是跳跃的
当一切都顺理成章,似乎永远不会改变时,往往巨变就会随之而来。
这就像地壳运动是缓慢的,但能量被“摩擦力”封存,最终以地震的形式瞬间爆发。作者的医生也曾打过比方:“我们吃饭都是吃了最后一口才吃饱的,难道之前吃的那么多饭都没有用吗?”
努力是渐进的,而成绩却是跳跃的。在金融市场上,当一种常态被交易者深信不疑时,巨变就开始了。上涨的本身就在不停地聚集下跌的力量,同时上涨又让交易者对下跌的理由视而不见。
作者深信:“很多人是靠偶然事件走向破灭,而我是靠偶然事件使资金上一个台阶。”
四、恐龙效应:过度适应,即是毁灭的开始
恐龙曾因极度适应温暖潮湿的环境而成为地球霸主,但也正因如此,当环境突变时,它们迅速灭绝。
市场环境也同样在不断切换特征(绩优/绩差、大盘/小盘、趋势/整理)。
一个交易者越能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似乎就越不可能适应变化后的市场环境。那些能够戴上光环的交易者,必然更多地利用了市场中的 微观规律。而越微观的规律,能够保持有效的时间就越短。
当市场特征发生巨变时,这种“过度适应”就为其后的陨落埋下了伏-笔。因此,作者得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好的交易员,应该是那些从来没有展露过头角、默默无闻的人。
五、钟摆效应:市场在对立两极间摆动
市场中不存在能够为一次交易负责的单向真理,而是由众多对立矛盾的概念组合而成的:贪婪与恐惧、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
就像一块磁铁,有S极就有N极,磁单极并不存在。
市场就像一个钟摆,在两个单向的极端间摆来摆去。“捧得越高,摔得越狠” 的现象,与钟摆左边摆动得越高、右面也就摆动得越高的规律不谋而合。
万幸的是,市场并非完全对称。经济的长期增长、人性的某些偏向(如“盈利兑现、亏损挂起”),都造成了市场微弱的 不对称性。交易者长期获利的秘诀,正是利用这种概率上微弱的不对称性,建立起具有概率优势的一致性交易策略。
六、微宏互换:追求什么,便会失去什么
作者发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在微观上追求什么,就会在宏观上失去什么。
- 当他追求利润、逃避亏损时,得到的恰恰是亏损。
- 当他“追求”(兑现)亏损、“逃避”(挂起)利润时,反而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微观上的“利己”,却在宏观上实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效互助。森林管理员长期在微观上“灭火”,反而造成了森林生态失衡,最终导致了宏观上毁灭性的火灾。
作者认为,或许能够在微观问题上放弃思考的前提,正是对宏观问题的深刻思考。
七、对错与学习:在原地转圈的陷阱
交易者能否成功,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区分“对”与“错”。但大多数人,都是用 结果 来评价对错,从而陷入了“狗咬尾巴”的怪圈。
对错的评价,本应基于 原因(策略),而非结果。
当交易者没有固定的基石(一致性策略)时,他就会在市场的不同阶段,不断地向身边短期成功的交易者“学习”,从而在趋势与整理、敏感与迟-钝、绩优与题材等对立的两极间反复摇摆,永远慢市场半拍。
市场这位“老师”,总是“包教包会”。牛市教你“止损是愚蠢的”,熊市教你“止损是英明的”。
作者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最吃香:一种是信仰坚定的人,一种是根本就没有信仰的人。 最怕的是既有信仰,又不坚定的人。
八、其他思维误区
- 高低错觉: 交易者总喜欢和历史比较,得出高低的结论。但高低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结论截然相反。庄家正是利用散户“买的比历史低才算聪明”的心理弱点,通过拉高制造“打折效应”来完成出货。
- 鸵鸟现象(回避问题): 股民普遍存在“怕亏情结”、“怕隔夜情结”、“怕赌情结”。他们宁愿活在幻觉中,也不愿正视亏损和不确定性。作者认为,与其对抗,不如包容,主动、有计划地去控制亏损,反而能获得内心的轻松。
- 依赖现象: 很多人习惯于依赖外在事物(股评、政府、他人意见),从而丧失了为自己负责的宝贵能力。作者认为,强者的逻辑是:任何能够伤害到你的事物,而你又无能为力时,那它就没有任何错误。
- 超市原理: 人对“次数”比对“数量”更敏感。10次1元的收入带来的满意度,大于1次10元的收入。这导致股民普遍有“利润兑现、亏损挂起”的癖好,从而追求高正确率。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股民大面积亏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正确率太高了!
- 复利悖论: 获利速度与稳定性互损。越短的交易周期,越高的杠杆,虽然可能带来惊人的短期利润,但也必然意味着极差的稳定性,最终被扫地出门的可能性更大。交易者第一目标应为“不亡”,因此必须追求稳定性。
- 圆木桶理论(短板决定成败):
木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交易也是如此,一笔成功的交易需要开仓、持仓、离市、资金管理等多个环节都做对;而一笔失败的交易,只要一个环节出错就足够了。交易的成败,不取决于你最大的优势,而取决于你最大的劣势。 交易系统越复杂,出现短板的概率就越大。 - 点球原理(放弃确定性):
守门员扑点球,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如果等看清球路再扑,成功率为0;如果在起脚瞬间赌一个方向,成功率至少有33%。不追求确定性还有可能成功,而追求确定性就必然会失败。 趋势不是看出来的,而是赌出来的。作者认为,自己就是用真实的钞票(可控的亏损)去换取一个潜在的好位置。 - 小蝴蝶的故事(多则惑,少则得):一只小蝴蝶想拥有所有漂亮花朵的颜色,于是在每一种颜色的花上都打了个滚,最终变成了一只最丑陋的黑色蝴蝶。人们的痛苦往往源于选择太多。当交易者试图吸取所有方法的优势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颜色都没有的黑色,因为劣势也被同时叠加了。交易者为了逃避微观上的不确定性(单次交易的成败),反而将自己带入了宏观上不确定性(长期无法盈利)的深渊。
- 损耗原理(优势叠加的陷阱):
任何交易方法都是基于概率的,而概率优势在叠加过程中会出现损耗。趋势跟踪系统的正确率通常低于40%,用其他技术来规避它的假信号似乎很容易。但问题是,万一你因此错过了一次真正的大行情,之前的所有努力都将得不偿失。悲观地说,将多种有效的方法组合起来的结果,很可能不如单一使用其中任何一种。 - 绿草坪效应: 在草原上,你总觉得远处的草坪比脚下的更绿。股市任何时候都能找到短期观点正确的分析师,但这不等于有某位分析师总是正确。不要羡慕任何人,交易获利的关键在于:守住自己的“道”!
- 焦虑原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比已知的坏结果更可怕。 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的本能,但这恰恰是焦虑的根源。正是“也许明天就会辉煌,也可能继续亏损”的不确定性,使得交易者心力交瘁,最终在黎明前放弃了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交易系统。
- 赌场原理: 赌场的盈利模式是“微观不确定性,宏观确定性”。交易也是如此,没有任何方法能指向单次确定的结果。交易的盈利模式,正是利用人性的不对称性,建立起微弱的概率优势,并通过一致性的执行,实现长期的必然盈利。
- 超级掠食者理论:
如果你不知道未来市场会如何运行,那么你只要知道市场如何发展会对大多数人最不利,就等于得到了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作者据此推断,在中国上一代人是储蓄者(通胀对其最不利),而“80后”这代人普遍是债务人(通缩对其最不利)的背景下,未来大尺度上出现通缩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持续通胀。 - 卖完理论:
对于供给面市场化严重不足的市场,供给的匮-乏往往不会使价格上涨,反而会使价格崩溃。 因为持续的新增供给,才是支撑价格和市场热度的关键。当央企大盘股、房地产地块、权证等“卖完”之后,失去了“庄家”的持续营销和支撑,其价格反而出现了相对的走弱甚至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