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基本分析——价值、幻觉与自欺欺人

一、价格、价值与价值观:世界因观察者的不同而不同

基本分析的基石,是经典的 价值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问题:价值究竟是什么?

他认为,所谓的“价值”,不过是为了构建理论体系而主观添加的概念。传统经济学试图为价值寻找一个绝对客观的标准(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忽略了资源、科技等众多因素。市场之所以能够成交,恰恰是因为买卖双方对价值的“打分”根本不可能相同。

受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启发,作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结论:

  • 价格是绝对的: 它是唯一的、真实的,不受观察者改变。
  • 价值是相对的: 它是虚拟的、无限的,存在于每个观察者不同的价值观中。

因此,交易者对市场的感受,不过是 自身价值观形成的相对价值,与市场绝对真实的价格之间的背离程度。而市场的波动,与其说是价值的变化,不如说是 价值观 的变化。

这就像一个小镇上,敲钟人根据钟表店的时间敲钟,而钟表店老板又根据钟声来校准时间。钟表(价格)与钟声(价值观)相互影响,未来会走向何方,根本无法预知。

二、价值投资不等于“占便宜”

很多交易者将价值投资,简单地理解为在价格远低于“市场公认”价值(如低市盈率、高每股收益)时买入,以期“占便宜”。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区,甚至是自欺欺人的骗局。

他引用了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的经典案例来说明:

  • 林奇曾重仓买入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最终获利50多倍。
  • 巴菲特也曾在“色拉油丑闻”爆发、公司可能净资产为负时,将合伙公司40%的资产投向美国运通。

这两位大师买入的,都是市场避之不及、坏消息缠身的股票。作者更是分享了自己的惨痛经历:

2001年,他曾因一只股票(600788达尔曼)拥有极高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而在其下跌过程中坚守,最终亏损近50%。事后才发现,该公司存在严重的业绩虚假问题。

他总结道:一只股票正在下跌并不可怕,但如果市场上没人知道它为什么下跌,那才是最可怕的。那些以极低价格出售的“便宜货”,很可能是一个骗局。

价值投资,根本不是一种投资理念,而是一种投资能力。 大师们之所以能获胜,并非因为价值的优势,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与“市场公-认”价值截然不同的、更深刻的 价值观 优势。

三、基本分析与自欺欺人:你只是在寻找认同

作者认为,一位出色的基本分析师,应该能在同一时点,写出两篇都有理有据,但观点一篇看多、一篇看空的雄文。因为除非价格为零,否则你总能找到支撑多空双方的理由。

但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

他们不是因为看涨才买入股票,而是因为买入了股票,才只能看涨。

人只会去相信他乐意相信的“事实”。当市场走势与自己的持仓相悖时,人们会启动内心的保护机制,拼命寻找自欺欺-人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如“我是价值投资,不在乎短期波动”),从而对显而易见的反面信息表现出巨大的烦躁与不安。

这种自欺欺人一旦成为习惯,最终会在现实与信念南辕北辙时,导致信念的彻底崩溃。

四、我眼中的基本分析:一场有趣的游戏

作者坦言,他个人的交易风格,决定了他无法接受基本分析的繁琐与复杂。但他依然认为,基本分析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思维游戏。

他以2005年的中国股市为例,进行了独特的“反身性”分析:

当时,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股票市场面临全流通的巨大供给压力,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利空。但换个角度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唯一的出路就是 依靠信贷扩张推高资产价格,营造一个大牛市的氛围。这样一来,“股票供给增大使股市上涨”这种看似违背因果关系的结论,就变得有其“相关性”的逻辑。

作者认为,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是迄今为止对市场本质最好的描述。它揭示了,在忽略市场参与者偏向的基础上研究基本分析,是没有意义的。历史进程,就是由参与者的偏向所推动的。

相对于“真实”的基本面,索罗斯更在乎市场参与者会出现什么样的 “偏向”

但这种分析方法,无法用于实战。因为预测市场会发生什么,远比预测何时发生简单得多。它更像是一种思维乐趣,而非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作者最后强调,研究技术分析的真谛,在于寻找大众的 本能偏向;而研究基本分析的真-谛,则在于寻找大众的 思维偏向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