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之于人的吸引力,免费无疑占据最顶端。 然而,如果是“免费交换”而非单纯的“免费”,结果会如何呢?这个问题通过一次万圣节的趣味实验得到了初步解答。
万圣节的交换实验:
实验1:简单的理性选择
规则如下:
- 1块好时之吻可以换一块1盎司士力架。
- 2块好时之吻可以换一块2盎司士力架。
根据设定,1盎司士力架的价值是好时之吻的三倍,因此,用两块好时之吻换一块2盎司士力架是更优的选择。大多数孩子通过简单的权衡,选择了第二个选项。这表明,在没有“免费”干扰时,孩子们可以做出理性决策。
实验2:免费选项的干扰
规则发生变化:
- 免费获得一块1盎司士力架。
- 用1块好时之吻换一块2盎司士力架。
尽管第二个选项提供了更高的价值(净增1盎司士力架,仅需付出1块好时之吻),实验结果显示,约70%的孩子选择了免费的1盎司士力架。这表明,“免费”带来的吸引力强烈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判断,导致多数人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免费诱惑的成人版本
类似的实验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生中也进行过,结果如出一辙。实验中,免费赠送的选项往往压倒了付出一定成本但收益更高的选项。“免费”不仅仅是零成本,而是一种心理上的特殊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例如,一个简单的选择题中,两种亚马逊礼品券被摆在参与者面前:
- 免费获得10美元礼品券。
- 花7美元购买20美元礼品券(实际净赚13美元)。
多数人选择了免费的10美元礼品券,而忽视了后者的更高净收益。
免运费与一法郎的故事
“免费”效应在商业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例如,亚马逊曾推出免运费促销活动。尽管买家本无意增加额外的购书,但免运费的吸引力却促使他们主动加购。然而,当亚马逊法国分店以“一法郎运费”替代“免运费”时,顾客几乎没有反应。虽然一法郎的运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并未引发与“免运费”相同的购买热情。后来,当法国分店改为免运费时,销售额立刻大幅增长。
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在线的按月定价策略:当其推出19.95美元无限时上网服务时,用户蜂拥而至,超出了公司预测的需求。然而,这种“看似免费”的选择却导致线路拥堵和运营成本激增。
免费:理性的对手
在日常生活中,免费效应无处不在:
- 银行免费账户可能缺乏更实惠的附加服务,却因其“免费”吸引了大量用户。
- 无需支付过户费的房贷方案常伴随高利率和隐性费用,但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
- 附赠小礼品的商品促使人们购买原本无需求的产品。
免费不仅降低了人们的计算成本,也诱发了非理性的决策偏向。
总结:如何抵抗免费诱惑?
面对免费的诱惑,人们常常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免费对行为的影响如同地心引力,难以抗拒。为了避免落入免费陷阱,我们需要培养以下意识:
- 关注总成本和净收益,而非单纯看零成本。
- 理性评估额外获得的价值,忽视“免费”的心理光环。
免费虽甜,但理性的选择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长期利益。下次当你面对“免费”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这真的划算吗?
免费的可能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