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家庭,只要往少了给,问题就不太大;只要想往多了给,孩子早晚出问题。”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反直觉,尤其是在一个普遍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给孩子最好的”的文化氛围里。我们总想倾尽所有,为孩子铺平道路,让他们更容易“出人头地”,拿到更高的工资。然而,这种过度的给予和规划,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一个发生在我朋友邻居身上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我的朋友小李,刚搬进新家不久,对园艺充满了热情。他的邻居老王是个退休多年的园艺爱好者,院子里总是生机勃勃。一天,老王给了小李一把豆角种子:“小李,看你这地空着,也试试种点豆角吧。” 小李欣然接受,这是他第一次正经种菜,格外上心。他上网查资料,买来了各种肥料,严格按照“科学方法”每天浇水、施肥,一丝不苟。
他发现旁边的老王却显得“随性”得多。每次他扛着水壶、拿着肥料在田垄间忙碌时,老王常常就搬个小凳坐在旁边喝茶,看着悠闲自在。小李有时忍不住提醒:“王叔,您那地不浇点水吗?看着有点干了。” 老王总是笑着摆摆手:“不急,不急。”
在小李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豆角苗确实长得飞快,发芽早、藤爬得高、开花也领先一步。他心里甚至有点得意,觉得老王那套“经验主义”可能有点过时了。
然而,等到结豆角的时候,小李傻眼了。老王那看起来不怎么打理的豆角藤上,挂满了又长又饱满的豆角,数量和个头都远超他这边!他的豆角虽然开花结果早,但稀稀拉拉,质量也差了一截。
收获后,小李实在忍不住,虚心向老王请教:“王叔,我真是服了。我天天伺候着,反倒不如您这‘不急’的。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啊?”
老王笑了笑,还是那句:“不急,等拔藤的时候你就明白了。”
等到种植季结束,两人一起清理菜地,把豆角藤连根拔起时,谜底终于揭晓了。小李把他和老王的豆角根并排放在一起,瞬间明白了——他家的豆角根系又短又浅,须根稀少;而老王家的豆角根,却扎得又深又广,盘根错节。
老王这才解释道:“你天天浇水施肥,啥都给得足足的,那根就变懒了,它觉得‘上面就有吃有喝,我干嘛还费劲往下扎?’。看着是长得快、开花早,可根基不稳,力量就不够,结的果自然就少。我呢,不那么勤浇水,让土地稍微干一点,那根就得拼命往下钻去找水、找营养。根扎得深了,吸收的养分才全面,最后结的果才能又多又好。”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震撼。它生动地诠释了“为什么给得多可能是有害的”。
植物的根系如此,孩子的成长亦然。
当我们给孩子安排好一切——今天上奥数,明天上大语文,后天学乐器,排满了我们认为的“养分”时,我们其实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自己探索、自己“找吃的”的机会。
孩子的内在驱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挫折的韧性,就像植物的根系。只有在适度的“匮乏”和自由的空间里,他们才会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扎根。过度的安排和保护,就像过多的水分和肥料,会让孩子的“根系”变得懒惰和浅薄。他们习惯了被喂养,失去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表面上看,孩子可能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表现得很“优秀”,就像那早早开花结果的豆角。但从长远的生命周期来看,他们可能并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己全部的潜能(full potential),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和应对未来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孩子“走弯路”,害怕他们“浪费时间”,于是用我们的焦虑和规划,像绳索一样捆住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我们把他们困在“知识层”的狭窄空间里,却忽略了能力层、心力层乃至更高层面的成长需求。
教育,或许真的需要一点“不急”的智慧,需要一点“留白”的艺术。少给一点我们自以为是的“最优解”,多给一点让孩子自由探索、自我驱动的空间。
与其做一个“勤奋”的园丁,时刻浇水施肥,不如学学那位“随性”的老王,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允许孩子在真实的世界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只有根扎得足够深,才能真正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