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巴菲特投资体系的真正原点

巴菲特说:“我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费雪。”

这句话被频繁引用,却往往被过度简化为“保守+成长”的混搭标签。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需要把它从语录还原为一种思想结构——这不仅是投资理念的融合,更是认知方法论的融合。

一、格雷厄姆与费雪不是“投资方法论”的对立面,而是“认知结构”的互补体

格雷厄姆的核心:用理性框住贪婪

格雷厄姆的真正贡献,并不只是“买便宜货”,而是他构建了一套理性与情绪之间的防火墙

  • “安全边际”不是估值折扣,而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理性缓冲;
  • “市场先生”的寓言不是段子,而是对人性弱点的系统识别;
  • 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一个情绪控制系统,而非简单的PE、PB筛选器。

费雪的核心:用直觉穿透复杂性

相比格雷厄姆的理性防火墙,费雪更多强调的是深度洞察力与定性判断能力

  • 他在意的不是市场便宜不便宜,而是这家公司是否有长期穿越周期的复利引擎
  • 他追问的是:“这家公司有没有独特的产品生态、文化结构、管理气质?”

他的投资方式,像是在地图上寻找“通往未来的高速公路”,而不是在跳蚤市场里翻找打折商品。

巴菲特的伟大之处,是在用格雷厄姆控制下行风险、用费雪捕捉上行潜力

这不是85+15的数学问题,而是一个结构工程——格雷厄姆给他打地基,费雪帮他搭穹顶。

二、从“价格驱动”到“企业驱动”:巴菲特投资路径的演化

巴菲特早期几乎完全复制格雷厄姆——买烟蒂股、套利交易、控制安全边际。他的合伙基金时期,年复合回报率极高,但这些策略高度依赖市场低效和估值错误

而进入1960年代以后,巴菲特开始意识到:

低价≠好生意;低估值≠好企业;便宜的东西也可以越来越便宜,甚至没有未来。

这正是他开始向费雪“叛逃”的转折点。伯克希尔开始收购如See’s Candy、GEICO、可口可乐这些“好公司但不便宜”的企业

这背后是思维模型的根本变化:

  • 从“怎么低价买入” → “什么公司值得长期持有”;
  • 从“风险来源于估值不够低” → “风险来源于业务本身不可持续”;
  • 从“套利离场” → “深度持有”。

格雷厄姆是战术防守,费雪是战略进攻。

三、为什么费雪只有“15%”?

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费雪理念这么好,为什么只占15%?——这是一个风险权重问题,而不是价值判断。

  • 格雷厄姆的思想,是基础设施,是整个投资体系的“风险底座”
  • 费雪的思想,是结构增益,是在稳固基石上的“增长杠杆”

如果没有格雷厄姆的约束,费雪式投资很容易滑向主观乐观、自我确认偏差;但如果没有费雪的突破,仅靠格雷厄姆式投资又容易错过伟大的复利企业。

巴菲特懂得定性判断必须植根于定量思维之上,这才是成熟投资者的心理结构。

四、真正的难点:不是知道“两个大师”,而是如何调配“两个认知系统”

很多人读了格雷厄姆,也读了费雪,却依然无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问题在于:

他们试图拼凑策略,却没有构建认知权重体系。

举例:
– 你能判断企业护城河,却没有机制评估其兑现概率;
– 你懂得分析管理层,却无法定量衡量其边际价值;
– 你愿意长期持有,却无法在高估时保持冷静。

这些能力之间的调和,才是巴菲特“85/15”思想的本质。

五、写在最后:投资是一场结构构建,而非方法罗列

当你还在问“我是更像格雷厄姆还是费雪”时,你可能还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而真正成熟的投资者,关心的不是“学谁”,而是如何重建自己

最底层是格雷厄姆式的认知稳固,中间是费雪式的洞察力驱动,顶层则是芒格式的多维思维模型组合。这个三层架构,是巴菲特一生真正构建的“雪球系统”。

我们无法复制巴菲特的财富,但可以复制他认知演化的路径

愿你投资路上,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85/15系统”。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