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利弗莫尔第一次走进对赌行时,还只是一个少年。但即便如此,他已经清楚地明白,自己站在了一个独特的舞台上。这并不是那些高级的华尔街经纪公司,而是属于平民投机者的天堂,一个只需少量资金便能参与市场的地方。然而,这个世界远比看上去的复杂。
对赌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当时第一家对赌行在美国开张。“Bucket”一词源于英国,最初用来形容市场中最底层的活动。随着股票行情报价机的发明,这种“平民化”的投机场所迅速兴起。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买卖股票,而是押注股票价格的涨跌。某种意义上,这就像是赛马投注的金融版——投注的对象不是马匹,而是股票价格。
对于像杰西这样手头资金有限的年轻投机者来说,对赌行无疑是绝佳的起点。正规经纪公司要求客户拥有足够的资本才能开户,而对赌行则完全不一样。它们的门槛极低,任何人只需支付股票价值的10%作为保证金,便可下单进行投机。如果股价朝着正确的方向波动,投机者可以随时兑现盈利;而如果股价波动超出保证金范围,投机者便会被“扫地出门”。这一设定使得对赌行像赌场一样,对赢家和输家都有严格的筛选机制。
对赌行的形式五花八门,从铺着地毯的豪华沙龙,到铺满木屑的破旧棚屋,无所不有。高端场所甚至配备了整排的股票报价机,与华尔街的正规经纪公司毫无二致。而那些低端的对赌行,则显得粗糙得多,只是满足人们基本的投机需求。
在当时,美国的对赌行已经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尤其是纽约和波士顿这些金融中心,对赌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在波士顿,有将近12家对赌行,其中一半由亚伯拉罕·罗斯坦经营。这位臭名昭著的投机先锋,后来成为美国职业犯罪领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了一套标准化的股票投注体系,使得对赌行能够快速扩张,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投机的面貌。
然而,对赌行的经营者们并非对每位投机者都一视同仁。他们乐于接待那些追求刺激和娱乐的赌徒,却对真正有实力的投机者敬而远之。一旦有人连续获胜,他们很快会被列入“黑名单”,禁止继续交易。这种筛选机制确保了对赌行的大多数利润来源于那些怀揣一夜暴富梦却屡屡失败的赌徒。
世纪之交,对赌行的日交易量一度达到超过百万股,竟然是当时官方证券交易所的七倍之多。这种现象令许多人惊叹不已,也让一些历史学家将对赌行称为“普通人可以投机的民主化交流”。它们的兴起确实为工人阶级打开了一扇投机的大门,让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股票市场。
然而,随着对赌行的规模迅速膨胀,它们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当成功的投机者被排除在外,当输家们沉迷于“快进快出”的刺激游戏,这种系统的不公正性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对赌行的名声从“平民投机的乐园”逐渐变为“赌博窝点”,最终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
在美国,当局一开始对对赌行持宽容态度,甚至认为它们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然而,当对赌行的弊端愈演愈烈,尤其是在熊市中利用散户的失败作为牟利手段后,公众舆论转而对其强烈批评。最终,到1923年,对赌行的盛况戛然而止。监管机构的介入使这个曾经无比繁荣的行业迅速萎缩,并最终走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