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杰西·利弗莫尔坐在他熟悉的交易桌前,目光深邃地注视着报价机缓慢滚动的纸带。过去几年间,他赚了不少钱,但却始终觉得,这些财富和自己对市场的精准洞察力并不匹配。他苦笑了一下,低声自语:“有时候,我的分析对市场的判断精准到惊人,但最终赚到的钱,远远少于我本该赚到的。”
他回忆起1901年那场惊天动地的牛市——从一开始,他就笃定市场会迎来大涨。果然,股票价格节节攀升,市场前景如阳光般明媚。然而,他当时所采用的交易策略,却让他始终难以吃到整个行情的“大肉”。
“我看准了牛市的到来,”他自言自语道,“可最后,我在本该赚到两万美元的时候,只赚到了区区两千美元。”
“我的想法很清晰,也确实执行了。”他曾回忆,“一边买入股票,一边在每次上涨后获利了结,再等待市场回落时重新进场。”但现实却让他屡屡失望,那些他期待中的回调几乎从未出现,而股票价格却像被绑上了火箭,越飞越高。他目睹着自己卖出的股票在接下来的几周内继续飙涨,每次回想都忍不住扼腕叹息。
“我赚到了4个百分点的利润,而那些股票最终却涨了10个百分点甚至更多。”利弗莫尔回忆时,语气里满是懊悔,“人们常说,获利了结绝不会让人变穷,这确实是真的。但在牛市中,仅仅靠4%的利润,也绝不可能让人变得富有。”
这一切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交易哲学。他逐渐意识到,过于保守的策略固然可以避免损失,但也同样可能错失大好机会。利弗莫尔清楚,他必须改变从对赌行时期沿用至今的投机方式。
他将市场上的投机者分成了几个层次,并将自己归于中间那种“有经验的傻瓜”。“菜鸟什么都不懂,而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都知道这一点。”利弗莫尔总结道,“但比菜鸟高一级的‘有经验的傻瓜’,自以为了解规则,还喜欢引用各种交易格言。他们崇拜前辈的智慧,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不要成为傻瓜。”
利弗莫尔发现,这些“有经验的傻瓜”热衷于寻找所谓的“低点”,总想着在市场回落时抄底。然而,许多人等着等着,却发现市场的回落根本没有发生,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而他们的对立面——那些鲁莽的投机者,则往往凭借大胆的押注暂时赚得盆满钵满。但只要市场稍有回调,便会在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
这让他明白,自己不能再徘徊在中间地带,既不盲目冒进,也不能一味保守。他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自己的投机手法真正适应华尔街的市场节奏,而不仅仅是从对赌行的经验中生搬硬套。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投机不仅是一场关于数字和分析的游戏,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我不应该去猜市场的回调点数,而是应该根据趋势来决定行动。市场自有其脉搏,而不是我的心跳决定它的走向。”
在那些反复的自我解析中,利弗莫尔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交易信念:与趋势同行,而非与市场对抗。从此,他决心丢掉对短期波动的执念,专注于捕捉大趋势的力量。他相信,这不仅仅是赚更多钱的方式,更是避免成为“傻瓜”的唯一途径。
对他而言,这场觉醒或许来得有些晚,但他知道,只要从中吸取教训,未来的牛市将不会再轻易从他手中溜走。
他深吸了一口气,望向窗外熙熙攘攘的纽约街头。那里的人群各怀心事,有人梦想一夜暴富,有人只想勉强糊口,而他,要做的是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投机哲学。这一刻,他感到自己的思路前所未有地清晰。
“华尔街不会等待傻瓜。”他低声说道,“但它也会给予聪明人丰厚的回报——只要你足够耐心,并且够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下注,什么时候该退出。”
利弗莫尔站起身,抬头望向远处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目光坚定。他知道,他的投机之路,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