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秋天的纽约,空气中弥漫着华尔街独有的紧张感。街上的喧嚣掩盖不住杰西·利弗莫尔心中的焦躁。他剩下的20万美元让他既忐忑又充满期待。
“这一次,”他暗自发誓,“一定要抓住那个完美的时机。”
但现实总是比誓言更为苛刻。就在他再次全力下注后,市场毫无预警地开始上涨。他眼睁睁地看着账面上的数字像冰雪消融般减少,甚至没有时间喘息。他的钱又损失了一半,只剩下10万美元。利弗莫尔的表情依然平静,甚至带着一丝自嘲的口吻调侃自己:“又被咬掉一块肉,真狠啊。”但他的内心,正承受着每一次失败带来的剧烈撕裂。
然而,他的耐心与信念并未因此动摇。他相信自己并没有错。熊市的到来只是迟早的问题,他需要的只是时间。但市场显然并不打算让他轻松等待。怀着希望,他再次下注,像赌桌上紧握筹码的玩家,试图用一次华丽的翻身洗刷前两次失败的耻辱。然而,现实再次击碎了他的梦想。
这一次的结果如同命运的一记重拳,将利弗莫尔的财富再次拦腰截断。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资产从10万美元变成了5万。他的资金损失已超过80%,几乎触及爆仓的边缘。即便如此,他的自信仍未被完全摧毁,虽然这份信心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知道自己是对的,”他告诉自己。“只是市场的反应比我预想的更慢,时间远远超出了我的估计。”但他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即便他确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但与市场抗争的代价已经让他身心俱疲。
有那么一瞬间,他动摇了。他甚至想要回到自己熟悉的世界——回到当初依靠阅读报价带和短线投机赚钱的日子。但利弗莫尔很快将这种念头抛诸脑后。他咬紧牙关,暗自发誓:“如果我坚持下去,我一定会赢。”
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利弗莫尔开始对自己的策略和行为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他意识到,虽然他对大势的判断准确无误,但他缺乏将观察到的事实融会贯通的能力。
“我观察到各方面的相关事实,但是尚未学会将它们联系起来,”他承认道。“因为我的观察不够完整,结果不仅没有帮助我,反而成了我的绊脚石。”
利弗莫尔发现,自己犯下的一个关键错误是忽视了报价带的重要性。他原本以为,既然市场即将进入熊市,短期的个股波动便不再值得关注。但现在,他逐渐明白,报价带依然是观察市场走势的重要工具。他开始重拾这项技艺,发誓不再重蹈覆辙。
与此同时,他试图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化的解释。他想起自己只有29岁,却已经有14年的交易经验。但这一次,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不再是那个跟随市场波动起舞的短线投机者,而是试图通过对未来的预判来赢得这场游戏。然而,从最初看见熊市乌云密布,到真正暴风雨降临之间,时间的差距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这种漫长的等待让他开始怀疑自己。
“我不禁问自己:我看空的立场是否根本就是错的?还是仅仅因为我过早行动,导致暂时的错误?” 这个问题不断在他脑海中回荡,像一根尖刺,搅乱他的内心。
尽管他遭遇了三次惨痛的失败,尽管他的财富几乎被掏空,利弗莫尔却并未真正崩溃。他依旧固执地相信,熊市必将到来,而他需要做的只是坚持下去。
每个夜晚,他独自坐在灯光昏暗的书房里,翻阅那些金融数据和市场报告,试图从中找到蛛丝马迹。他的心中充满矛盾——既对自己坚信的判断充满信心,又被接连的失败和损失折磨得几近绝望。
“也许市场的嘲笑终将证明我是对的,”他自言自语道,“也许,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学会如何在逆境中生存。”
他用最后的5万美元紧紧握住希望,像溺水者抓住最后一根浮木。他知道,如果这次失败,他将一无所有。但正是这种对成功的渴望和对错误的深刻反思,让他在即将崩溃的边缘找到了一丝坚持下去的力量。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期待:“市场会证明我是对的,对吗?”这句话像是对自己的安慰,又像是对命运的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