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7章 崩溃的序幕:铜业骗局

与许多历史性灾难一样,1907年的崩溃起因看似平淡无奇,却掀起了不可逆转的金融风暴。而这场危机的导火索,竟是三位过于自信的金融冒险家的一次大胆却仓促的垄断尝试。

1907年10月的第一周,奥古斯都·海因茲、奥托·海因茲兄弟以及他们的合伙人查尔斯·莫尔斯,试图垄断一家名为联合铜业的公司的股票。这三人并非典型的华尔街银行家,而是来自另一个背景:海因茲兄弟靠大宗商品交易起家,而莫尔斯早年则靠冰块贸易赚得第一桶金。后来,他们将触角伸向金融领域,持有多家银行和信托公司的少数股权,摇身一变成为“企业金融家”。

他们选择在这一时间行动,是因为许多美国的顶级实业家和银行家正巧身在欧洲。没有强大的对手干扰,他们以为计划将轻而易举地成功。

垄断的核心在于:控制市场上的股票流通量,通过囤积股份让股价飙升,然后高位套现。然而,他们低估了计划所需的现金规模,也完全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情况——铜价正在下跌。从年初的22美分一磅一路滑落到10月的12美分一磅,这不仅削弱了联合铜业的基本价值,还让市场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最终,在资金告罄的情况下,囤积计划在交易日当天全面崩溃。联合铜业的股价在短短两小时内狂跌了35点,几天内从60美元暴跌至10美元。铜价的下行趋势和投机失败,瞬间让三人陷入困境。而更可怕的是,这一场滑铁卢直接冲击了为他们提供贷款的银行和信托公司。

联合铜业的失败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中,迅速掀起层层涟漪。为海因茲兄弟提供资金支持的几家银行和信托公司开始暴露出问题:它们的资产以联合铜业股票作为担保,而这些股票几乎变得一文不值。随之而来的,是贷款无法偿还的真相暴露。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几家金融机构的困境。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像是被放在显微镜下被放大了。原本看似坚不可摧的信托机构,如今暴露出它们对高风险投机的严重依赖。特别是信托公司——它们并非普通的银行,业务范围更广,监管却更松散。而这一特点在繁荣时期可能是助推剂,在危机中却成了致命的弱点。

从海因茲兄弟最初的贷款银行开始,破产潮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最弱的银行和较小的信托公司首当其冲。随着它们倒闭,市场信心也被彻底击溃,公众开始疯狂地从各家银行和信托公司提取存款,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恐慌开始发酵。

这场危机的高潮,出现在纽约的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由查尔斯·巴尼经营,表面上是一家体量庞大的金融机构,但实质上却与危机的根源关系密切。巴尼与莫尔斯私交甚笃,而尼克伯克信托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为联合铜业提供贷款。

当联合铜业的股票暴跌后,市场对尼克伯克信托的信任迅速蒸发。存款人蜂拥而至,试图挤兑他们的存款,而巴尼和他的团队却发现,信托公司的现金储备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提取速度。

尼克伯克信托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恐慌。其他信托公司开始承受同样的压力,而银行系统也逐渐被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在公众和投资者的信任崩塌中摇摇欲坠。

利弗莫尔目睹着这一切,仿佛看着一场注定的悲剧按部就班地上演。他知道,市场的表面繁荣已经彻底被撕破,而接下来的风暴将是摧毁性的。他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只有一种冷静的笃定。

这场危机,并不仅仅是联合铜业或尼克伯克信托的问题,它是整个金融体系过度膨胀、过度投机的结果。而在这场灾难中,利弗莫尔的策略或许将让他成为少数能够从混乱中获利的人之一。

“这是灾难,”他低声对自己说,“也是机会。”

0 0 votes
Article Rating

Leave a Reply

0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