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灾难并非因事实而起,而是因恐惧蔓延。信任的缺失,比资产损失更致命。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原本安然无恙,实际上并未涉足海因茲兄弟与莫尔斯的铜业投机。但华尔街的流言蜚语如同野火般蔓延,市场并不关心真相,而是选择相信自己想象中的现实。
问题的起点,是尼克伯克的董事长查尔斯·巴尼过去曾与海因茲兄弟有过商业往来。尽管他早已明智地拒绝参与联合铜业的投机行动,但市场不在乎这些细节。人们只知道:他和那帮倒台的人有联系。
一旦怀疑产生,便无法遏制。投资者和储户们迅速得出结论——尼克伯克一定有问题。银行挤兑的本质,并非出于资产的真实亏损,而是源于对损失的恐惧。一家信托公司,只要存款人不再相信它能偿付,就注定要走向崩溃。
第一道裂痕,出现在尼克伯克总部的正门口。34街与第五大道的交汇处,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如今排起了长队。这些人并非来存款,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钱取回家中,放进保险箱,或者藏在床垫底下。
尼克伯克的账面资产高达6000万美元,客户账户多达1.8万个,理论上稳如泰山。但问题是,它手头的现金流仅有1000万美元,而挤兑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人们越是被告知没有问题,就越不相信。尼克伯克的高管们一遍又一遍地向储户解释,他们没有参与铜业投机,没有损失任何资金,但回应他们的只有质疑和恐慌。谣言的力量远胜过事实,信任的丧失比赤字更致命。
查尔斯·巴尼意识到,情况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掌控。他知道,如果没有外部资金注入,尼克伯克信托的挤兑将无法遏制。他唯一的希望,是求助于华尔街最具权威的人物——J.P.摩根。
摩根不是普通的银行家。他是美国金融界的王者,是最终的“幕后操盘手”,是唯一能在危机时刻稳定市场的人。如果摩根愿意支持尼克伯克,哪怕只是一句肯定的话,都足以平息恐慌。
巴尼竭力争取会面,但摩根拒绝了。
连见一面都不肯。
对于摩根而言,巴尼的麻烦已经不可挽回。他不是来求助,而是来找一根救命稻草。而摩根可不是慈善家,他只会拯救那些“值得拯救”的机构,而不是摇摇欲坠的泥足巨人。
尼克伯克的董事会很快也失去了信心。他们不愿意让巴尼继续留在管理层,害怕他的存在会让公司信誉更加受损。巴尼被迫辞职,管理层陷入混乱,而尼克伯克的生死,已进入倒计时。
10月18日,星期五。真正的挤兑开始了。
纽约的储户们排着长队,焦虑地等在银行门口,彼此交换着更加夸张的谣言:“听说他们根本没钱了!”“我的表兄的朋友昨天去取款,柜员脸色苍白,支支吾吾!”“赶紧取出来,晚了就没了!”
到了下周二,队伍已经绕着两个街区排成长龙。人群越聚越多,取款的人越多,恐慌就越严重,情况陷入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恶性循环。
尼克伯克的管理层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妙计”:既然大家不信我们有钱,那我们就给他们看!
他们安排了一辆满载现金的运钞车,从后门驶入,再从正门当着所有人的面卸下大量纸钞。这原本是一次高调的“公关秀”,希望能以此恢复市场信心。
结果却完全适得其反。
人们看到大把钞票从车上搬下来,非但没有松一口气,反而更加恐慌——连银行自己都开始疯狂囤积现金了,看来真的要完了!
更多人冲进尼克伯克,更多存款被提取,挤兑加剧,流言四起。
那一天,尼克伯克支付了整整900万美元的提现。
仅仅两天,公司就已经濒临现金枯竭。
一场真正的风暴,正在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