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0月21日,星期一,中午。
华尔街的恐慌像滚雪球一般膨胀,银行家们四处奔走,试图为他们的机构寻找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皮尔庞特·摩根,这位纽约金融界真正的“国王”,此刻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离开华尔街23号的办公室。
对于所有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如果连摩根都撤离了华尔街,整个市场是不是就真的没救了?
但摩根并非要放弃,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局势。在办公室里,他被太多求助者包围,难以冷静思考,而他需要一个真正能制定大计策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回到自己的私人宅邸——那座位于麦迪逊大道36街之间的雄伟褐砂石建筑,在那里,他将以孤注一掷的姿态,决定华尔街的命运。
摩根的宅邸不同于普通富豪的奢华官邸,它更像是一座私人王宫。
房屋内部是一个庞大的图书馆,东西两翼的房间被高大的橡木书架围绕,墙壁上挂满了欧洲大师级的绘画和织锦。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只有静谧而庄严的氛围,让人感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
摩根深知,接下来的谈判不会是一次、两次,而是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在这场危机中,谈判的速度、力度、策略,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金融命运。而这个私人书房,将成为这场金融战争的“最高指挥部”。
摩根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调查全国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财务状况。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的崩溃,是这场金融风暴的导火索。它的总裁查尔斯·巴尼已经向摩根多次请求会面,希望能得到救助资金。但摩根知道,如果他和巴尼面对面交谈,很可能会因私人情感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摩根不相信眼泪,他只相信账本。
于是,他借调了一支由年轻银行家组成的精英审计团队,分批派遣到各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逐一查账,确认资产负债情况。而针对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两位助手——亨利·戴维森和本·斯特朗。
戴维森和斯特朗到达尼克伯克信托公司时,看到的景象令人心惊。
银行门前的队伍已经排到了街角,绝望的储户们挤在一起,等待提款。信托公司的柜员们汗流浃背,拼命点算着越来越少的现金,试图尽可能拖延时间。但戴维森和斯特朗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他们走进后台办公室,翻开账簿,开始仔细核算。
尼克伯克信托公司账面上的资产约为6000万美元,但当他们仔细审查这些资产时,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无法立即变现的长期投资和不良贷款。
最终的结论残酷至极——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已经资不抵债。
戴维森和斯特朗面面相觑,沉默地合上账本。这个庞然大物已经无法挽救,任何试图拯救它的行为都可能拖垮整个市场。
那天晚上,他们回到摩根宅邸,在书房的长桌前低声报告了调查结果。摩根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点头。
“让它倒闭吧。”他最终说道。
摩根的决定意味着,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将无可避免地破产。
第二天,当现金彻底耗尽时,储户的队伍终于散去,但他们并不是因为拿回了自己的存款,而是因为已经无钱可取。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宣布关门,成为这场危机中第一个倒下的金融机构。
这个决定是残酷的,也是必要的。摩根知道,他不可能救所有人,否则整个金融体系都会被拖垮。他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哪些机构值得救,哪些机构只能听天由命。
在摩根看来,如果他救了尼克伯克信托公司,他就必须救每一个求助者。但问题是,他并不知道还有多少银行和信托公司正站在破产的边缘,他不能拿有限的资金去填补无限的窟窿。
当有人质问他为何见死不救时,摩根只是冷冷地说道:
“我不能成为所有人的救世主。”
虽然尼克伯克信托公司已死,但华尔街的恐慌还远未结束。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摩根必须做出更艰难的决定——他要支撑住哪些信托公司?哪些机构才能得到救助资金?
他的规则很简单——如果一个机构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品,他就会借钱给他们,否则就只能任其倒闭。
摩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整个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