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10月23日,星期三,清晨。
皮尔庞特·摩根从一片昏沉中醒来,喉咙干涩得仿佛被火烧过。男仆站在床边,低声唤了他几次,他才勉强睁开眼睛。
他的声音已经彻底沙哑,只能用微弱的手势示意。管家连忙请来了他的私人医生——马科医生。医生检查了一番后,立刻开了一系列的咽喉喷雾剂、漱口水和润喉片,并再三叮嘱他需要休息。
但摩根没有时间休息。
就在他躺在床上的时候,华尔街外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数以千计的储户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目标是美国信托公司。
摩根皱紧眉头。他知道,这家信托公司本来就深陷泥潭,昨天的挤兑已经让它摇摇欲坠,但真正让它濒临绝境的,竟然是一则报纸头条。
当天清晨,《纽约时报》的头版赫然写着:
“美国信托公司——J.P.摩根公司介入援助!”
这本该是个正面的消息,意味着市场信心的恢复,可是储户们的反应却完全相反。
“如果摩根要救它,那说明它真的撑不住了!”
在1907年,公众对银行和信托公司的信任极其脆弱。人们根本不关心财务报表,也不理解什么是“流动性不足但资产稳健”,他们只相信自己手里的现金。
于是,恐慌愈演愈烈。
就在摩根还在咽喉痛苦中挣扎时,美国信托公司门口已经挤满了要求取款的储户,队伍蜿蜒几个街区,仿佛一条黑色的长龙。摩根意识到,如果今天不采取果断行动,美国信托公司将成为下一个尼克伯克信托公司,而如果真是这样,可能就没有人能阻止崩溃的浪潮了。
上午,摩根派出信使,命令纽约所有主要信托公司的总裁立刻到他的家中会面。
他从未像今天这样被动地与这些人打交道。他一直对信托公司持谨慎态度,甚至有些轻蔑。在他眼里,信托公司不如传统银行稳健,它们更像是冒险者的乐园,缺乏真正的金融纪律。
但当所有人到场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托公司总裁之间居然彼此不认识!
这与银行业的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传统银行界,金融家们彼此熟悉,私交甚笃,像是一个闭环的“老男孩俱乐部”。但信托行业的发展过于迅猛,短短十年间,这些公司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各自为战,彼此孤立。
摩根不喜欢这种局面。他深知,要控制局势,首先必须建立信任和共识。
会议进展得比预想中更加混乱。由于彼此陌生,信托公司的总裁们在讨论如何应对危机时,难以达成一致。他们的焦虑和不信任让谈判变得愈发艰难。
直到本·斯特朗带来了美国信托公司的财务状况报告,局势才开始发生变化。
斯特朗的报告清楚地指出:美国信托公司并非资不抵债,它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流动性短缺。换句话说,它不是“烂账”公司,只是“没钱”了。
随后,美国信托公司总裁奥克利·索恩用低沉的声音告诉摩根:“我只剩下120万美元的现金,如果不能筹集到更多资金,我们撑不到下午三点。”
摩根沉默了片刻,然后,他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站起身,声音低沉而坚定:“那么,这里,就是停止风暴的地方。”
这句话后来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经典的金融救市名言之一。
摩根向在场的信托公司总裁们宣布——美国信托公司必须被拯救。但条件是,所有人都必须参与其中。
摩根的救援计划
摩根的计划迅速成形:
- 两家大型信托公司共同提供825万美元的紧急贷款,确保美国信托公司至少能坚持两天。
- 第一国民银行和国家城市银行提供325万美元的应急资金,以缓解挤兑压力。
- 摩根个人承诺,在必要时继续购买美国信托公司的资产,并支付现金支持运营。
但摩根还不满足于此。他知道,单靠资金注入是不够的,必须控制挤兑的速度。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策略——让信托公司“故意拖慢提款速度”。
“出纳员们的动作太快了。”摩根冷静地说,“从现在起,每一笔现金必须数三遍、四遍,再交给客户。”
这样一来,每日提款速度被人为限制在300万美元左右,后来甚至进一步降到200万美元。在这个过程中,挤兑的恐慌逐渐缓解,很多储户等了几个小时后,开始犹豫是否要继续排队取钱。
这一战术被证明是摩根在1907年金融危机中最重要的一步棋之一。
摩根的策略并未止步于此。
他明白,公众之所以疯狂挤兑,不是因为他们信任银行,而是因为他们害怕现金不安全。
于是,他找到了纽约各大报纸的主编,要求他们大幅报道“最近纽约入室盗窃案的激增”。
“写得夸张一点。”摩根在电话里对编辑们说道,“告诉读者,现金放在家里很危险。”
果然,新闻见报后,许多原本打算从信托公司取钱的人开始犹豫——钱取出来,如果被偷了怎么办?
摩根用一场精妙的心理战,让纽约市民自己说服了自己。
23日的这一天,美国信托公司存活了下来,但是华尔街的恐慌情绪并未完全消散。
摩根的男仆再次推开书房门时,发现这位年迈的银行家已经疲惫地瘫坐在椅子上,眼神空洞,手指微微颤抖着捏住鼻梁。他的感冒加重了,但他无暇顾及。
因为,战斗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