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的杰西·利弗莫尔,已不再是华尔街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
他绝望地试图在棉花交易中翻盘,想要追回失去的一切。但市场无情,命运更是如此。
他投入的最后一点资金,如同石沉大海,消失得无影无踪。短短四个月,他赔光了所有现金,被迫清算几乎所有资产。
后来回忆起这段黑暗岁月,他痛苦地承认:
“它打败了我。棉花交易之后剩余的那点钱赔得精光。更糟糕的是,我还继续交易——并且继续亏损。我执意认为股票市场最终不得不让我挣钱。然而,眼睁睁地,唯一的结果是我的资源终于耗竭。”
他成了一个负债累累的投机者。
就连他的好友兼主要经纪商埃德·赫顿也对他失去了信心,拒绝继续提供融资。金钱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他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走遍纽约几乎所有的股票经纪人,只要有人还愿意相信他的交易能力,他便低声下气地求助。
然而,华尔街的规则残酷无情——你可以失败一次,但若失败第二次,便再无翻身的机会。
那些曾经对他阿谀奉承的人,如今纷纷避之不及。
他成了一个无人愿意再押注的赌徒,即便是那些曾经靠他赚得盆满钵满的经纪商,如今也冷眼旁观,袖手不理。
无论市场如何,他的交易总是错的。
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找回过去的手感。
就连1910年市场开始回暖,他仍旧无法把握方向。他像个被市场诅咒的人,碰什么,什么赔。
他沮丧地承认:
“我再次破产了,这次真是糟透了。交易手法错到不能再错,糟到不能更糟。我身体有病、精神紧张、情绪低落,根本无法平静地思考问题。”
他变得焦虑不安,甚至对交易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过去,他的直觉无比精准,市场的每一个微小波动,他都能敏锐捕捉并做出正确判断。
但如今,这种感觉彻底消失了。
“我开始胡思乱想,觉得冷静的判断力已经离我而去,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
更糟糕的是,他已经习惯了用极大的头寸来操作市场。
他曾经一口气买入十万股,左右市场风向。但如今,他已经没有那么多资本了。
“如果你只拿着100股,即使是正确的,似乎也没有多大价值。”
曾经沧海难为水,习惯了大资金操作的他,已经无法再用小资金交易。
但市场不会因为他过去的辉煌而施舍任何一分一毫。
他彻底陷入了死局。
金钱的损失,并不是最让他痛苦的事。
在华尔街,破产的人多如牛毛,他自己也不止一次地东山再起。
真正让他痛苦的,是他的判断力——那个曾经让他屹立华尔街之巅的“魔法”——彻底消失了。
他痛苦地回忆:
“金钱的损失对我的影响从来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其他麻烦却有可能,而且的确令我困扰不已。”
“我仔细研究自己的灾难,当然,用不着太费周折就能看出我在什么地方干了蠢事。我找出了准确的时间和地点。”
可知道错误,并不意味着能避免再次犯错。
事实上,他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成功,反而成了他现在失败的根源。
他过去几次暴富,让他形成了一种过度自信的幻觉。
他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以为市场最终总会给他机会。
但市场没有感情,它不会因为你曾经赚过几百万,就对你网开一面。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运气,已经彻底耗尽了。
“要想在投机市场把交易做好,就必须彻底反省自己。”
“有时我甚至认为,只要能够让一位投机者切实学会始终避免骄傲自负,无论付出多少代价都不为过。”
骄傲、自负、过度自信、对市场的执念……
这些东西,才是导致他失败的真正原因。
他终于明白,华尔街最危险的敌人,不是市场,而是交易者自己的内心。
而他,正是在与自己的内心对抗中,彻底败下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