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华尔街依旧躁动不安,欧洲战火正酣,而美国经济在战争红利的推动下疯狂生长。市场的涨跌此起彼伏,充满了机会,也潜伏着杀机。对于普通交易者而言,这样的行情意味着风险,但对杰西·利弗莫尔来说,这正是他擅长的舞台。
“市场不会偏爱任何人,也不会永远站在某一边。” 他曾这样告诫自己。他知道,没有什么趋势是永恒的,真正的交易大师应该在牛市做多,在熊市做空,顺应市场的改变,而不是与之对抗。
这一年,他做到了这一点。他精准地把握了市场节奏,在上涨时大举做多,在下跌时果断做空,始终站在趋势的正确一侧。到了年底,他的账户已经暴涨至300万美元。他又一次站在了财富的巅峰,距离上次破产仅仅过去了几年。
39岁的利弗莫尔,重返华尔街的金字塔顶端,成为一个真正的富人。尽管他的财富还不及当年的顶峰,但他仍然比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要富有得多。
口袋里有钱了,很多事情也变得不同了。
在破产的那几年,利弗莫尔曾经在华尔街处处碰壁,尤其是与E.F.赫顿公司的关系彻底破裂。1909年,他因棉花交易的惨败损失殆尽,而赫顿公司也随即对他失去了信心,停止了对他的融资支持,甚至在公司总部摘下了他的名字,连秘书也被迫辞退。
对于曾经在华尔街呼风唤雨的利弗莫尔来说,这是一个无比屈辱的时刻。
但现在,他又东山再起,财富重新流入他的账户,赫顿公司也不得不重新对他打开大门。双方终于达成了和解,他的账户重新被开通。
然而,有些裂痕是无法弥补的。
赫顿公司没有归还他的办公室,尽管他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交易,但曾经的信任已经不复存在。他和E.F.赫顿之间的关系“再也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是合作无间的盟友,而更像是彼此戒备、心存芥蒂的商业伙伴。
利弗莫尔对此并不在意。华尔街从来不是讲感情的地方,市场只认赢家,失败者没有资格谈条件。
赚了钱后,他决定奖励自己。
当华尔街还在为战时经济的繁荣兴奋不已时,利弗莫尔已经动身前往佛罗里达的棕榈滩度假了。在那里,阳光明媚,椰树婆娑,一切都与纽约的紧张氛围截然不同。
他依然保留了一部分仓位——一些股票和小麦的空头头寸,但规模很小。对于他而言,这些仓位只是一个信号,一个让他时刻保持市场敏感度的触角。
他知道市场不会停止波动,而他,也永远不会真正离开这个游戏。即便身处阳光沙滩,他的心依旧与市场共舞,等待着下一次机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