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滩的阳光依旧温暖,海风轻轻拂过金色的沙滩,带着远处大西洋的咸湿气息。在这片富豪与名流流连忘返的度假胜地,杰西·利弗莫尔暂时远离了华尔街的喧嚣。他住在豪华的浪花酒店,过着看似悠闲的生活——钓鱼、赌博,享受南方冬日的宁静。
但实际上,他的交易从未真正停下。
没有游艇?那就租一艘小渔船。没有交易室?那就去经纪商的分公司逛逛。 对于利弗莫尔而言,市场始终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就算身处度假天堂,他依然保持着对行情的敏锐嗅觉。他不时造访E.F. 赫顿公司的分部,浏览最新的行情报价,思考着下一步的布局。
这一次,他的目光落在了棉花上。
1917年初,整个美国都在热议一件事——威尔逊总统正在努力促成欧洲的和平谈判。
在棕榈滩的社交圈,人们对威尔逊的外交努力议论纷纷。上层阶级希望战争能尽快结束,而市场则在默默消化这些消息。如果和平真的降临,按理说:
- 股市和小麦应该下跌,因为美国是欧洲战争最大的受益国,战争结束意味着美国的出口将会减少。另外,在战争期间,农业生产常受破坏,运输中断,导致小麦供应减少。战争结束后,生产恢复,供应增加,价格应该下跌。
- 棉花应该上涨,因为战争结束后,纺织业等工业复苏,对棉花的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同时,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纺织品,进一步增加棉花需求,导致价格上涨。
理论上,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他敏锐地察觉到,棉花正在强劲上涨,而自己的仓位里却一包棉花也没有。
1917年1月31日,阳光明媚的下午,利弗莫尔坐在小渔船上,钓竿在海浪间微微晃动。但他的心思早已飞回了市场。他再也坐不住了,匆匆收起渔具,快步赶往E.F. 赫顿的办公室。
时间已经不多了。
他回忆道:“那天下午2:20,我手上1包棉花也没有,但到了**2:25,由于确信和平即将到来,我买进了1万5千包,作为交易的开端。”
五分钟,一个重大决策诞生的时间。
但命运的转折,也是在这五分钟后到来的。
几乎在他买进棉花的同时,一条震惊全球的消息传来——和平倡议破裂。